村网通总站 西罗村 xiluocun.nync.com 欢迎您!
1、关于财富回流的新乡建现象
乡村,是多少人生命最初开始的地方?
乡村,将不能成为多少人生命最后的地方?
之前,那里是生命最初的地方,也是最后的地方。
无论出去多久多远,无论混的多好多不好,最好,每颗远行的心,都会回到故乡。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每个人都希望衣锦还乡,都渴望荣耀故里,都会选择叶落归根。
哪怕再山高水长,就算归乡时是空空行囊,也没人愿意客死在他乡。
这就是乡土中的中国,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信仰土地,信仰故乡,信仰身边最熟悉人的眼光。
正因为有着这样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文化的自觉性,才会有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的城乡财富回流现象。
正因为如此,人财物才会在城与乡之间,双向流动。
同时也是因为如此,城与乡之间,才没有高低尊卑,才会人格与精神上做到真正平等。
新乡土中国背景下,中国的人心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城与乡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乡村,是不少人生命最初的地方,但可能已不再是,其生命最后的地方。
对于自己百年之后要不要埋在故乡,不少人对此,可能早没有那种强烈的愿望,甚至已不再看重。
若是再追问一句,你死后会选择和你的父辈,你的列祖列宗埋到一起吗?
可能很多人会心里一震,无奈的表情中,会夹杂着很多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
甚至,还会疼,会懵,会想到很多,包括活着的意义。
事实上,养育了太多生命的乡村,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分解、大分裂、大崩溃。
离开她的人,早已散布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而且,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把他乡当故乡。
在浩浩荡荡的人口迁徙,与每年清明春运人潮的回流中,中国的人口空间布局,正在发生着新的调整。
新乡土中的中国,很多人将会完成第二故乡的城市选择。
会选择在哪儿呢?
要么是县城,要么是长三角、珠三角、京畿之地,或是每个地区的中心城市。
也就是说,新乡土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城乡中国”,城在前,乡在后。
很多人的新家,将会是城市,将会在远方。很多人将会成为市民,成为城里人。
也就是说,越来越新生命的出生地,以后将不再是乡村。
基于工业化的城镇化建设,将彻底改变原有城乡之间财富自然回流现象,以及人与乡村的精神捆绑关系。
当财富不再自然向乡村回流,之于未来居住在城市的中国人,乡村存在的价值,到底又是什么呢?
2、拿出1000万,一个人的乡建
在这个人口大流动、城乡人口结构大调整、人口空间布局再变化的大时代,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早已将乡村甩在身后,但也有一些人,依然对家乡发展耿耿于怀。
去年,一个在苏州安了家的河南同学邀请我,说他堂哥正在搞他们村的建设。
同学邀请,欣然前往。
见到他堂哥后,才发现他在当地相当有钱。
他的身上没有傲气,人很客气,也很和气,没觉察出,那种有了钱就天王老子谁都不放在眼里的煞气。
到他老家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大家在城边找了一家大排档,开始彼此都客客气气,一瓶啤酒下肚,一下都成了兄弟。
第二天,开车走了很久,终于见到了我同学口中的那个村子。
那个村子不大,但却能强烈地感觉到,村子所处的位置是一块风水宝地。
那是一片丘陵之地,村子建在一个稍高的小土坡上。
从村外看整个村子,宛若翠绿的田园中,镶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还没入村,先看到一个牌坊,就像约见一位佳人,还未谋面,先遇芬芳。
在进村的路上,看见两排已经挖好的水塘。
还没等我问,他就像一个熟练的导游一样,告诉我说,那里一共挖了十几个下面相连的水塘,每个水塘,将来准备开发成一个儿童游乐场。
在转了转已经挖好,还没有继续再动工的那个未来儿童游乐场之后,车子没有直接进到村里,而是停在了不远处一个稍大一些的水塘边。
原来他想在这个地方做点大文章,建一个水上花园式餐厅,周边空地上再建个八九栋的精品民宿群落。
进入村子后,在一处环境与位置最好的地方,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修建得特别气派的祠堂,祠堂正门前有一个水塘,水塘外边是一大片稻田,真有种此处有清气十里稻花香的感觉。
沿着整个村子转了一圈后,发现村落本身并不是很大,有百十户人家。
尽管整个村落风貌看上去没那么美观,户与户之间的房子错落的没那么有序,但就每一家的院落与房子本身来看,依稀觉得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日子过得应该还是不错的。
在问了他几个问题后得知,目前依然还生活在村里的人,不过二十口左右。
其他人,要么外出打工去了,要么早已举家搬到了城里,还有一些因孩子要进县城读书,也搬到了城里。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几乎已被时代完全肢解了的村子,除了寥寥的无几依然还坚守在,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困守在村子里的人,整个村子平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生机与活力。
没有年轻人,没有孩子,甚至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都被出门在外的孩子接走了。
由于村子空了,一些院子平时早已无人居住了,我同学这位堂哥就流转了,村边紧挨着他们家院子的几十亩地。
我去的时候,那片地已经被一道并不是很高的院墙围了起来,看上去就像他们家的后花园。
进入园中,只见里面栽了不少景观树,看上去很美。
在那片小小的园林中,我还发现了三四栋面积并不大,且两边透明的玻璃小屋。
这是民宿?不太像。建这么大一个花园,我却看不到任何经济效益。
由于看不透他建这座花园的初心是什么,就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他。
他说,这是一个花园,也是一个陵园,计划以后父母不在了,就埋在这里,我自己以后也要埋这里。
至于那几栋小单间房,他说,具体做什么用,他也没想好,以后父母不在了,想带自己及家人,在这里面陪陪父母,和父亲喝两杯酒,和母亲再唠唠嗑。
3、一个不伦不类宗祠的新时代意义
现在说说那个全村最气派的祠堂。据我同学介绍,为了选一个最好的地方建这座祠堂,他前前后后总共挂掉了有1000万。
那座祠堂占地大约五亩左右,之前住着三户人家。为了用他们那块地方,他没少做他们的工作。
那个村子只有一个姓氏,都是一个祖宗,说白了,根子上都是一家人。
还有,虽然建那座祠堂是要集全村之力,但整个过程的全部开支,完全由他一人承担。
这样一件完全为公的大好事,得到了全村人的拥护。
只是当最后祠堂选址确定后,涉及到要拆迁那三户人家的房子,人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后来,经过他和村里其他几个长辈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并答应由他补给他们一笔钱,再重新在村里为他们找一块新宅基地,这件事才算尘埃落定。
在修建这座祠堂时,他们请到了他们所能想到和联系上的最好设计师和建筑团队。
至于祠堂最后要建成什么样子,其实他和村里人都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思路。
他的初心和想法,其实很简单,尽可能建的好一些,高大上一些,让出门在外的人能在每年的清明节时回老家的多一些。
让更多人记住这里才是自己的根,自己的家。这大概是他所形容不出的一种复杂情感。
进到祠堂里面,发现确实建的很奢华,最好的大理石,最好的偏木式建筑,很有点汉唐之风。
尤其是推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九龙璧,好不威严,只是一个村子的祠堂建这么个东西,似乎并不太合适。
不管怎么说,自从建了那座祠堂后,村民脸上的高兴劲儿是有了。毕竟这个祠堂方圆百里都没有。
对于这座祠堂,附近村民褒贬不一。可能是对他建祠堂的初心不了解,或是一种天然的仇富心理。
在附近村民看来,通过他干的这件事,大家终于知道,他确实很有钱,甚至有钱的让人羡慕与嫉妒。
还有一些附近村民不认同,觉得完全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干一件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干那件事不过是炫富罢了。
毕竟对于他,附近村民还是知道的:初中毕业,没什么文化,人品还行。
他在村里所做的一切,包括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修路,装路灯等等,都是出于一种,对那块土地的惦念和真情感。
通过建一座豪华祠堂,真的就能把走出去的村民吸引过来吗?
当然不能。
然而通过这座祠堂,我看到的是,乡村的大多数人心,早已不属于乡村。
通过他在自己村里所做的这一系列事情,也让我相信:
当一个从乡村走去出的人,变得足够富裕以后,变得不再为物质所累,回家,一定是其内心最向往的追求。
事实是,并不是每个村都能出这么一个人。
对很多普通村落来说,空心化现象,或许并不会因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而得到延缓。
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会有更多的村子更加趋向空心。
原住民想离乡,还有人想下乡,在离乡和下乡之间,驱动他们的力到底是什么?
同样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两股完全相背而行的力,在这两股力的下面,埋藏着什么达不成共识的价值观?
4、谁在放大新乡贤的梦想?
资本下乡也好,返乡创客也罢,大多拿着钱进乡村的,很少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我同学的堂哥是个例外,起码在没有政府关注前,他所有的投入都是不求回报的。
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每年他会拿出自己收入的10%,大约不到100万,把这些钱免费投到自己的家乡,用来改善乡村的硬件建设及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水平。
人怕出名猪怕壮,之前他回报家乡的钱太少,属于小打小闹,并没有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然而,自从在村里修建了祠堂后,他的名气不胫而走,一下就大了起来。
加之正赶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个县都在寻找政治抓手,他这么好一个典型就放在那儿,不拿他们村做典型,还有哪里比他们村更合适!
每个合格的领导都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问题是,他这个典型应该怎么树?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再为整个村子添添油加加醋,让它好上加好,两好合一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记得有一篇关于某县的负面案例报道,说该县某村十几个农民,为了使上山的路好走一些,大家每天自带干粮,一直在山上修路。
后来,这篇报道让县里的书记看到了,他很不开心,觉得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让老百姓干呢,应该由政府出钱才对。
被该县领导重视后,各种相关配套资金开始陆续向那个村倾斜,几个月后,整个村域的相关硬件建设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愚公能不能移山,关键在,其精神能不能感动玉皇大帝;很多村子能不能振兴,一时声名鹊起,感动玉皇大帝是没用的,关键看能不能触动、刺激到县委书记。
我同学老家的那个村子也一样,在被县领导关注后,很快他的堂哥就被抬到了天上。
有人夸他是新乡贤,有人夸是新时代的雷锋、村民的荣幸,还有人说他是县里带头搞乡村建设的榜样……
最后,大家都劝他,应该继续再接再厉,为全县打造一个乡村振兴样板,只要他愿意大干一场,县里会在政策与相关配套投入方面,为他开两个绿灯。
有了县里的鼓励和支撑,头上有了光环和荣耀,他梦想的格局被拉大了。
做美丽乡村还是田园综合体,是产业小镇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这些被大家热炒的概念,如同黑夜里的光,照亮他如何向前的路。
荣耀的光环加上村庄发展的双重使命,使得他变得异常兴奋。
正因如此,才有了上文提到了,一进他们村,那种已经拉开了架势,准备要大干一场的前期的各种项目启动,还有后续要动项目的各种异想天开的构想。
800万相关配套资金已经到位,在村庄的策划规划还没有做出来的情况下,事情已经先行一步,干了起来。
这就是农民企业家做事的效率,有激情,也有时不时涌上心头的隐忧。
听他讲完后,我有点心惊肉跳,担心有朝一日,等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结果事情却没干成,或干砸了,到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5、一张标准乡村规划空间分布图
本人不做规划,也很少策划什么项目,算是策划、规划圈的局外人。
荣幸的是,由于工作关系,倒是看到过不少的乡村规划图本资料,包括一些落地的详规。
可能是因为看得比较多的缘故,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总觉得一个个规划好像都长的差不太多:空间功能分区、优劣势对比、天马行空夸夸其谈的产业导入,还有各种美不胜收的效果图……
总之一句话,现实中那些构想和设想若真都能一一落实到位,真可谓祖国山河处处皆有人间仙境啦。
问题是,有一种舆情,批判声音很强烈,说太多这样如出一辙的标准规划,往往都很难真正落地。
伟大的事业,多是一路血腥,是杀出来的路。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从一个个规划中,我看到的,多是一路鲜花,花团锦簇,没有任何刀光剑影。
那次考察,在中午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终于见到了那张刚刚打印出来的总规效果图。
一桌子大大小小的各级领导,看着那张总共花了十几万做出来的效果图,可以说是啧啧称赞,褒奖之声不绝于耳。
我的感觉是,所导入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项目,大致是将目前市面已经出现的热点项目,进行一次尽可能全的罗列排行,然后再因地制宜、移花栽木地从其中挑选几个,重新排列组合。
乡村振兴讲求的多规合一,一个村域的振兴大约也需要多规合一。
多规的“多”具体都包括哪些内容,除了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之外,我想还应包括顶层设计、创意规划、政策规划、土地规划、投资规划、组织规划、人心规划等内容。
至于以上各种规,应该具体先做哪几规,不同的规划之间能不能做到合一,我不太好说,但多层次、多维度的规划之间,在指导实践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相互平衡与协调。
希望归希望,要求归要求,但若想所请到的规划机构这样做,大约是不现实的,其一时半会也很难有这个业务水准。
原因是什么?
一是乡村规划一直都是被相关规划部门忽视的。客观来说,传统乡村本身并没有现代意义的规划过程,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压根也没有储备规划乡村方面的相关人才。
二是乡村规划并不是城市规划的缩小版,尽管规划的空间面积变小了,但需要的规划维度却增多了。从各个口转做乡村规划的各个技术层面的机构,其经验和知识储备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三是存在需求与供给间的结构性矛盾。乡村规划应该分时间、分阶段梯次展开,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完成,而当下所需要的乡村规划,大多是希望一次性就能做好,做好了就能指导落地。
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可以看出,乡村规划还是要做要有的,但对于一个村庄的整体开发与整体运营式规划,不宜对相关机构过于要求太多。
不过,县域乡村规划,即以一个县为单位,做全县的乡村战略规划,应在多规合一、多规协调方面,多下点功夫。
6、每个人都有一个振兴乡村梦
每个人都有一个乡村梦,但并不是每个人的乡村梦,都能如愿以偿。
这里说的乡村梦,首先是指村里人的,其次才是想回到乡村的。
这里指的是两波人,需要分开,一头一头地说。
先说农村人的乡村梦。
与其说是农村人的乡村梦,还不如叫农村人的城市梦,显得更准确。
绝大部分的村子,看似还是一个整体,其实早已分裂成,以一家一户为单元的个体。
个体是向往城市的,振兴乡村,振兴的是乡村这个整体。
这个振兴的整体都包括什么?
一是村里的农地,二是村民的宅基地,三是村里的基础硬件配套与集体性建设用地,四是村民在前面三块地上的权力。
在乡村振兴的第一个30年,乡村振兴的矛盾焦点,主要聚焦于村民对于那三块地的权力。
因为第一个30年强调的是,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既然是主体,不管他平时是不是还在村里,其对于土地的权力,不仅不能被弱化,反而还应该得到巩固和强化。
以后,无论其选择当市民还是回家当农民,或是两栖新国民,起码到2050年,其地权的主体地位,都不能被政府和资本弱化和剥离。
至于第一个30年结束后会如何,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在有了这样一种主体地位明确的认知下,再反观当下一些走在前面的村子的具体做法,其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相信不言自明。
下面再说一下,想回到乡村,在乡村安个家的城市居民的乡村梦。
其实,这个梦更容易破解。
一多部分人,其实只是想和乡村有个链接,偶尔下面去休闲放松,玩一下,顺便再购买点乡村的生态食材。
这种需求,叫乡村休闲经济。
还有一部分人想在乡村短住一下,一周、半个月、一个月。
这种需求,叫乡村度假经济。
还有一少部分人,算是一线大城市的逆城市化群体,想在城郊,或稍微偏远一些地方的乡村,买套房。
可以和农民住一起,也可以不和农民住一起。但出于土地归农民,且其地权需要加强的现实要求,最可行的办法是和农民混居在一起。
对于部分乡村来说,这里面就涉及到原住民和新村民的融合问题。
一般的村子,如果双方人数比例不均衡,加之村民的固执与排外,还有新村民的矫情与强势,很容易造成新老村民相互关系的不和谐。
这就对乡风文明与有效的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能成为这样村子的地方,应该提前有个明确的认识,以及提前做好各种相应准备。
很显然,目前很多与乡村有关的相关项目,是将三者混为了一个整体,有多少大项目正迫不及待地,想对各种业态形式进行一勺烩?
每个人都有一个乡村梦,但每个群体的乡村梦,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尊重每个群体的需求,摆正主体与非主体之间的位置,大家关于乡村的梦,才能是相通的。
目前,很多群体的乡村梦之间,显然出现了堵塞。这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7、6000多万元政策性资金赋能
6000万资金赋能一个村,提速的,是村子振兴的水平和质量,还是人们好大喜功的贪欲?
这里所说的6000万,不是我同学的堂哥所在的那个村。
目前那个村,所协同到的资金,大约只有一千多万。更多投入的钱,还需要他掏自己的腰包。
他开始犹豫,也深感到了荣耀背后的压力,这大概也是他请我过去的目的:主要想听听我的建议和忠告。
这里所提到的6000万,是另一个村子。
靠着那一片早已没人住的老房子,那个村荣获了两项国家级荣誉。
国家给予的修复和保护资金并不多,更多的资金是省里和市里追加配套的。
一个已经几乎没人住的,大山深处的老古村,一下子下来了几辈子都没有见到的这么多资金,村民们自然是欢天喜地。
只是这么一大笔资金,如何花,花在哪儿,让不少参与其中者想入菲菲。
对于这么一个村子应该如何振兴,怎么崛起,我心里装着很多怀疑。
从目前已经在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尤其是准备做的事中,我看到更多的,不是如何保护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依托老房子,怎样发展和崛起的问题。
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更多应归于,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乡村生活体验,还有各种当地的文化活动和吃吃吃。
正在做的,是一位返乡企业家投资上千万,做的一个农业产业项目。
这是当地政府最愿意看到的,所谓的实实在在的产业兴旺项目。
当然,还有新建的政商两用的,一栋面积不小的村两委办公楼,办公楼的大广场和停车场。
据说空出来的多余的房间,当地村干部准备拿来做乡村养老公寓用。
看到过该村请人做的总规鸟瞰图,村书记跟我说,那个东西看着好,实际没啥用,压根落不了地。
不过从那张图中,我多少还是看出了一点市县领导的心意,老房子修复好后,用来开民宿或做商铺,然后再从旁边集约一些建设用地。
有时我在想,这样的业态布局,到底和老房子的保护有啥关系?
这完全就是一个,对老村子进行综合式开发与运营的司空见惯的乡村地产项目。
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后,我发现这个村子就没有什么顶层设计。
而且我觉得,把这么一大批巨款交到一群完全不懂行的外行手里,除了比葫芦画瓢,对别人已经做成型的村子进行拿来、copy外,岂又真能对村子的振兴,贡献长期发展动力。
另外,你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一个村赋能那么多资金,明显是在怂恿和暗示他,可以胆大妄为、急功近利。
再有就是,大家只是拿保护当演戏,在下面,实际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把古村保护的事,放在心上、放在心底。
8、当新乡贤的乡建资金被抽干后
聪明的新乡贤下乡带领本村村民干事,会尽量少花自己的钱。
不花自己的钱,就要想办法花别人的钱,办村里的事。
别人的钱,是谁的钱呢?
这里所说的别人,不是其他企业,或投资方,而是相关政府与银行。
他们每天琢磨的,是如何利用村里的集体财产,主要是土地,从政府和银行那里获得一些相关发展资金。
很多人羡慕那些上头有人有关系,能搞到钱的村子。其实,即使上面有人有关系,想搞到钱也没那么容易,尤其是在当下的政风环境中。
想让本村从政的人,为本村某私利,他们大约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想要接天线,帮村里搞到钱,主要还得靠脑子灵光的本村企业家。
他们会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政商关系,反复地请客送礼,向领导描绘梦想,表达决心,才有从政府与银行那里拿到钱的一线生机。
毕竟维护政商关系的,不仅仅是利益。
从“政”一方的视角看,稳妥、安全,对你足够信任,才是其愿不愿意帮你,做点对彼此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第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我曾经去到过一个村子,其实关于村子的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绿化工作,本身并没有花多少钱。
该村有一个很有能力的带头人,只因他愿意回乡,并举起了乡建的大旗,乡镇便筹集了几十万资金,给到了他们村里。
他在全村很有号召力,在他的鼓动下,全村在家的都汇聚在了他所领导的村两委的旗帜下。
在村子美化、绿化、亮化过程中,全村百姓一起动手,在设计施工团队的指导下,仅用几十万元,就完成了别的村子几百万、上千万、几千万才能干成的事情。
后来,他积极调动自己各级的政商关系,绞尽了脑子,跑穿了鞋底,终于将该村跑成了一个田园综合体。
跑成了田园综合体后会如何,就不多讲了。至少解决了一大笔建设资金问题。
再有就是,他还为村里斩获了另一笔建设资金。
什么资金?通过成立村合作社,他将全村一千多亩耕地都汇集到了该合作社名下,然后带领大家种植花卉、苗木、中药材。
由于消息灵通,后来他听说,在某银行可以用土地抵押的方式,获得30年免息的一笔巨额贷款。
那段时间,他把村子的工作交给他人代管,自己全力以赴在落实这件事。
中间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细节不具体展开,总之最后这件事总算被他做成了。
一亩地抵押贷款一万多元,一千多亩地,一两千万元。
有了这笔钱,有了建田园综合体的钱,还有其他乡村建设资金,该村的乡村振兴,在钱的问题上,基本不用发愁了。
很多村子都想振兴,但是没有钱,没有资金上的突破,谁又敢奢谈振兴。
在这个万马奔腾的乡村振兴大时代,哪个村能出一个这样的本身有能力,又敢想敢干的带头人,简直就是这个村子发展史上的最大福气。
当然,还有一些返乡带头人,本身并没有这个能量和本事。
由于不太会借势、借力,只能老实本分地完全用自己的钱建设自己的家乡。
但是,想振兴一个村子,需要的资金实在太多,一般有钱的村带头人根本负担不起。
到最后,即使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其中,可能依然进入不了整村运营的下半场。
这是一个村子在振兴路上,最容易遇上的最惨情况。
有时,荣耀是一个光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
作为一个深爱故乡的人,要保持初心,不为名利所动,要按照自己的既定步调,脚踏实地向前走。
否则,荣誉到了最后,往往会直接进入乡建烈士墓地。
本文选自《再崛起2》一书